陽台盆栽必養杜鵑花
杜鵑又名映山紅、滿山紅、桫欏花、野山紅等,半常綠或落葉灌木植物,偶有小喬木。
杜鵑性喜涼爽、濕潤和陽光適宜的環境,耐寒,亦耐半陰,怕干旱,忌水澇。
杜鵑在酸性土壤中生長較好,忌堿性及黏性土壤,生長適溫15~28℃。
4步可「花大」
第1步:上盆移栽
杜鵑扦插成活后就應上盆。
花盆以透氣性能良好的泥盆最佳,紫砂盆次之,釉盆及瓷盆最差。
上盆時應注意選擇花盆的尺寸,切忌小苗用大盆如果盆太大,盆土經久不干通氣就會不好,同時根系不易到達盆壁,會影響幼苗的發育一般扦插苗可選擇直徑10厘米左右的泥盆,1年之后再翻入口徑15厘米左右的花盆。
杜鵑每隔一兩年在花謝之后就要換一個比原來大些的花盆,并換上新的培養土。
第2步:配置盆土
腐葉土一般均屬酸性土,其中以松葉的腐葉土最好,是種植杜鵑比較理想的培養土。在使用前應加入適量的硫黃粉、白礬,提高其酸性后再使用。
第3步:合理澆水
澆水的時間宜在早晚,特別是炎熱的夏季更不宜在中午澆水,因為根部受冷水刺激會使花卉受到傷害。
第4步:合理施肥
很多人以為杜鵑喜肥,實際上杜鵑是一種不需要大肥的花,如果肥料施得太多或過濃,反而會對它的生長不利。
但要使杜鵑花開得多,開得大,還是需要適時適量地施一些肥。
對此台長總結出了8個字養杜鵑的經驗,即「干肥少施,液肥薄施」。
1招可「形美」
如何形美?離不開修枝整形。
杜鵑的萌發力和再生力很強,每隔一兩年在花謝之后就要換一個比原來大些的花盆,并換上新的培養土。
有經驗的養花台友,常常在換盆的同時進行修枝整形。
在進行疏剪時,應剪去過密枝、交叉枝、纖弱枝、下垂枝、徒長枝和病蟲枝,這不僅是為了美觀,更是為了改善通風透光條件,節省養分,促使主枝強壯,以便盡快萌發新梢,達到花多、花大、色艷的目的。
選擇正確的時機,用正確的方式進行修剪,杜鵑必是花肥花大形態也美。
杜鵑的過冬保暖技巧
正值冬季,咱們繼續說一說杜鵑冬季如何防寒。
從秋末開始,台友就應把杜鵑植株移入室內保暖。
在室內養護時要注意保持通風良好,經常開窗,不要讓植株靠近煤爐。
室溫應保持在12℃左右,若低于10℃,植株會受到凍害,引起落葉。
但室溫也不可過高,否則會導致植株過早萌發,消耗養分,影響第二年的生長和開花。
通過觀察辨別杜鵑的健康狀態
當杜鵑葉子變黃
杜鵑性喜酸性土壤,若給予偏堿性土壤或用偏堿性的水長期澆灌,就會影響其對養分的吸收,導致植株缺鐵而使葉片黃化。
因此,在杜鵑生長期間,應每隔半個月左右澆施1次礬肥水或向葉面噴施0.2%的硫酸亞鐵溶液,以逐漸改變土壤堿性。
也可在水中加幾滴醋,以增加土壤酸性。
當杜鵑葉片由綠變紅
這是因為進入秋冬之后,氣溫降低,植株生長停滯,但葉片中積儲著葡萄糖等養分以備來年春天再度生長時使用。
這些積儲的養分遇低溫就會使葉片出現紅色,是正常現象,不必擔心。
等到第二年春暖花開的時候,這些葉片又會由紅轉綠。
當杜鵑開花后,出現花蕾枯焦
遇上花蕾枯焦,這里可能出現3種情況,需要台友們逐一排查。
一是由于人們不懂杜鵑有害怕悶熱環境的習性,白天把它放在室內空氣悶熱又不通風的地方欣賞,因而就會出現這種現象。
二是由于盆土過于干燥,植株因吸收不到水分而使部分花蕾焦枯脫落。
三是花蕾所需的營養短缺,使有些花蕾不能開放而提早枯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