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象中的竹子,都是瘦瘦的,挺拔的,風吹不倒的韌勁兒。
所以自古以來,人們都將竹作為剛直、貞節和虛心美德的象征,與梅、蘭、菊合栽古稱「四君子」。
而本文要聊的竹子,十分有趣,它既有竹的風骨與品格,還胖起來真好看!
值得細品的佛肚竹
這竹子看起來竹結較細,節間短而膨大,好似彌勒佛之肚,又好似疊起的羅漢。
這竹子取名佛肚竹,別名大肚竹、葫蘆竹、佛竹、密節竹。
這佛肚竹為我國廣東的特產,特產?
沒錯,就是我國的,還是廣東的特產,獨步天下,就此一胖竹子!
佛肚竹常綠灌木型叢生竹,其植株較矮,竹竿幼苗為綠色,老竹呈橙黃色。
老生的佛肚竹如養護得法,其葉和幼竹一樣翠綠,栽種一盆擺放在書房或者工作室中,韻味不俗。
栽培佛肚竹的樂趣
如果你感受到每一次瞧瞧佛肚竹是快樂的,
那麼你會覺得每一個栽培的步驟都是樂趣。
佛肚竹不論地栽或盆栽,都能顯示出它瀟灑的風姿——不僅胖,而且颯!
這胖竹剛勁挺拔、俊俏幽雅,凌霜雪而不凋,歷四時而長茂,雅俗共賞,自然入畫。
即便你將佛肚竹栽培成為盆景,它也會是一佳品。
佛肚竹一年有兩次萌芽期,第一次在初夏,另一次在初秋。
佛肚竹新竹節長而細,和毛竹相差無幾。一般初夏生長的新竹,節短、肚大,要注意保留;而初秋生長的新竹則干細節長,故秋竹除留作種竹外,一般應剪除。
選盆
佛肚竹一般盆栽于5厘米深的淺盆內。
以選用面積較大的長方形或橢圓形盆為佳,這樣有利于竹鞭水平橫向生長。
若盆中再點綴些小塊湖石或石筍石,則更顯得景致自然秀美。
配土
佛肚竹喜疏松、比較肥沃、排水良好的酸性沙質土壤。
以腐殖土為主加少量沙土調勻后,即可使用。
移栽
佛肚竹生長季節均可移植,但以在早春二月和梅雨季節最好。
移植時,選3~5竿母竹,盡量多帶地下竹鞭,要避免弄傷竹與鞭連接處。
移植后應置于陰濕處養護半個月,再移至陽光充足處。
施肥
此竹雖喜肥,但盆栽竹一般要少施肥,只在新筍抽出前施一次餅肥,秋末施一次雞糞或豆餅作基肥即可。
若施肥過多,易導致枝竿生長旺盛,不利保持植株低矮秀雅之姿。
澆水
佛肚竹喜潮濕,要經常澆水,保持土壤濕潤,但盆內不可積水。
夏季是它的生長旺盛期,氣溫又高,早晚應各澆一次水。
冬季移入室內后,葉面塵土多,要適當向葉面噴水,使葉片保持青翠美觀。
翻盆
每2~3年換盆1次,時間以4~5月為好。
翻盆時要把老根、過長根和枯根剪除,同時剪去直立枝、下垂枝和過密枝,以減少植株水分蒸發,有利成活,并使株形更美。
佛肚竹的造型與修剪
第一
用佛肚竹制作盆景,多采用叢林式,以表現竹林的自然風韻,但也有用一株或兩株佛肚竹來制作盆景的。
如將兩株佛肚竹栽于一個盆中,應一大一小、一粗一細、一高一低、一直一斜,直立株一般要高、大、粗,斜株一般應小、細、低,以前者為主,后者為輔。
如兩株大小相近,而且又都是直立的,這種盆景情趣較差。
第二
制作叢林式佛肚竹盆景,根據盆缽大小,一般用5、7、9株合栽于一盆。
以5株為例,根據植株大小,將其編為第1、2、3、4、5號。
制作時,常以第1、3、4號為一組,作為盆景的主體;第2、5號為一組,作為盆景的客體,起襯托作用,兩組之間并要留有適合的空間和位置。
第三
佛肚竹生長較快,對造型不需要的枝條應及時剪除,以免消耗營養。
新生竹可視其形態,決定去留,如節短肚大,雖對造型有所影響,也應留下,待9月份分株時另植。
如新竹干細、節長,又影響造型,則應及時剪除。
試一試自己繁殖佛肚竹
由于盆栽佛肚竹土層較淺,養分有限,增殖不旺,所以一般不宜直接用作分株繁殖,便可利用秋發竹和主竿上的次生嫩枝來進行分株或扦插繁殖。
這種枝上的節部都有隱芽,具有發根抽筍的能力。
具體做法
1.先選擇一個最佳時機:梅雨季節。
2.選取基部帶有腋芽的嫩枝條3~5節,并帶部分小葉。
3.用500毫克萘乙酸浸插穗基部10秒種,然后斜埋入土壤或蛭石中,但不要太深,末端應露出土外。
4.再用稻草覆蓋,噴水保濕,有全光噴霧條件則更好。
5.20余天左右,佛肚竹就可萌發出不定根。
6.新根長出后要減少噴水;土插者可留床養護,勤施薄肥,待第二批新筍萌出后再移植。
7.如生根后即上盆,則要放在背陰處養護半月,才能逐步增見陽光。
最后,再分享一個栽種佛肚竹的小竅門:佛肚竹喜酸性土壤,故施肥宜用「礬肥水」,才能使其茁壯生長。